退役了,和室友交流了下怎么自学。

先写点交流过后的心得,自学一段时间后再更新想法。

自学的方式

一般情况下要么看书要么看视频。

看书的好处:

  1. 省去听的时间。
  2. 培养理解概念,和深入思考课程本质的能力,为未来看文献搞科研做准备。(这个是我以前没有想到过的)

看视频的好处:

  1. 老师会把概念搅碎喂给你,更易懂,同时会分享一些他对这个学科的看法和理解,更容易学到知识背后的本质(看老师)。

一般情况下推荐看书,不懂再看视频。

再深入讨论一下看书的优点 2 ,一般情况下,在自学的时候限制某方面的捷径,就会培养对应的能力,比如看英文书培养英语能力。同理,不过度依赖老师讲出知识的本质,就能培养自己思考本质的能力。既然都要自学了,肯定是奔着提升能力去的,自然是怎样更好提升能力怎么来,只要不特别影响学习速度(不过如果实在学不明白还是要用轮椅学法的)。所以平时自学要思考,现在学的这么顺,是否是以牺牲了学习某方面能力的机会为代价的。

关于疑惑

解决方法:

  1. 搁置,后面再看。
  2. 问人。(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或者老师)
  3. 上网搜资料。

关于笔记

搞清楚一些事情:

  1. 学了不用总会忘的。
  2. 希望学了一遍书就写出知识的大纲是困难的。

    具体来说,我之前不想学习有一个原因就是怕忘,我总觉得别人不会忘,我会忘,我就不想学了,但实际上不用就是会忘,问了室友发现也是。我之前希望能通过写大纲的方式来解决遗忘的问题,具体来说,写下大概率会忘的东西,比如概念、定理和对该学科的一些理解,隐去自己能记得、能推的或者不是特别重要的东西,例如证明和例题,这样到时候看一遍大纲就能回忆个七七八八。

    但实际上这也是异想天开,希望学过一遍就写出具有这种作用还简洁的大纲不大可能,要么写漏很多,到时候还是看不懂,要么太冗杂,不如直接看书。一般情况下,只有真正忘记一遍,才会知道自己到底想记下来什么东西。

    那笔记做些什么呢?首先写一遍关于定理的证明,作用是理思路,更深入了解定理及其证明,不要在脑子过一遍就过了,虽然快,但是实际上完全没用,就像看短视频一样,很快就忘了,什么都没留下。

    其次,还是可以尝试记一下自己的理解和自己认为可能会忘的东西,虽然不大可能第一次就做出很好的知识大纲,但是做一下还是需要的,尤其是在没忘的特别干净之前看一下这种知识大纲还是可以的,同时也可以让自己整理一下学到了什么知识,类似思维导图的作用一样。

    既然会忘干净为啥还要学?说到底忘干净还是玩笑话,学过再学会快很多,而且学过就会留下印象,在脑子里面留下相关的定义、定理、方法和思路,这对自我的提升都是有用的。

    其次,读第二遍或者更多遍的时候,就可以尝试写出简洁的知识大纲了,一方面,理解更深了,更容易写出重要的、未来会用到的知识点,另一方面也更不容易忘记这些知识了,所以读更多遍后写出的知识大纲就会有用很多了。

现在我的想法是笔记一页分为左右两部分,左边是大纲,写定理和定义啥的,右边写对应的证明、细节和理解,等到看大纲的时候就直接读左边就行了。

  1. 笔记要尽可能简洁。

    觉得大概率不会忘记的知识点不用记。

    证明的细节不用记,记思路就行。

    网上能搜到的东西不用记,例如网络的基本框架就不用记了,记这个干嘛呢,这么不相信自己的搜索能力。

    一些故事和历史类型的知识点不用记,我又不是史学家,记这些干嘛。

  2. 笔记的载体可以是 ipad 或者电脑,一般来说,为了高效,数学用 ipad ,计算机用电脑。

看书的一些方法。

  1. 在看书的时候可以尝试揣测一下后面他会说什么,这样能激发自己对知识的思考,加深对知识的理解,尤其是学数学相关的内容,能培养所谓的数学直觉和数学的思考方法,学会如何自然的思考问题。(虽然计算机很多课程更多是架构之类的,但是猜一下也可以,思考一下如果是你来设计这种架构或者你写代码会怎么做,同样能加深理解,培养素养)
  2. 多提问题,为什么这么定义,为什么思考,为什么这么做,这样证明的动机是什么,知其然知其所以然,同样能够加深理解,培养学科素养,学会如何以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(学数学的时候)。
  3. 组建自学团队,每过一段时间和队友交流一下看书心得。(暂时不打算用,社恐是这样子的)
  4. update : 2024.10.22

    最近看书发现了一个问题,自己自学数学的速度太慢了,于是询问了一下别人是怎么看书的。

    主要集中在两个问题上:

    1. 定理证多久比较好。
    2. 按照什么顺序看书比较好。

    首先是第一个问题,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,因为我犯了一个错误,自学和打竞赛不太一样,更注重的是对于知识体系的理解,而不是每个定理是否自己证出来了。如果自学数学每个定理都自己花很长时间去证,实在证不出来再看书,那么看书的进度会巨慢无比(除非你是个神犇)。

    为什么不建议自己花长时间证明:

    而且不只是速度问题。毕竟从自身来讲,首先自学本身就是在接触陌生的概念,证明起来本身就会有点生疏。而且在不熟悉知识体系的情况下,很多定理证明的动机、概念的目的和背景都不清楚,证明一些定理更是吃力,一个经典的例子(我还没学,同学跟我说的),抽代一些前面的定理,在后面看完伽罗瓦理论,对抽代的一些结构有了一定认知后,就会觉得这些定理是显然的(原因是学了后面的知识后,知道了这个定理提出的背景、想要解决的问题以及证明的动机),但是如果不了解相关背景直接硬证,就会觉得困难。

    其次从定理角度来讲,很多定理本身就很难想,证法还会比较科技,经常会用一些让人匪夷所思的证法,在这种定理上花一两个小时证明,不会看书发现是这种科技证明,那感觉就跟吃了*一样,我不觉得在这种定理上花费时间去证明和浪费时间有什么区别,毕竟我们不是天才,无法所有定理都证明,对我们而言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思想和动机,一些数学思维。

    再其次,从理解知识体系的角度考虑,有些定理的证明其实对理解这个知识体系没什么帮助,尤其是一些比较科技的证法,花太多时间沉迷于定理的证明以及这个知识体系的各种细节,有时候反而会阻碍对知识体系有个大的理解,我个人认为(主要还是和同学交流,认同他们的看法),学这些数学,最重要的是学到他们的思想,这个知识体系的作用,而不是学到一堆科技证明。

    最后就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,在接触新概念的时候,在证明很多定理的时候,花时间的实际上是弄清楚概念,比较一接触概念就能得心应手应用的人是少数,很多时候都是在证明的时候一边熟悉这个概念是什么,这个概念到底是为了赋予对象一个什么性质,这实际上占用了很多证明中的时间,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跳过证明,直接通读后面的部分,对概念比较熟悉后,再来补各种定理的细节,能省掉一些被浪费掉的时间。

    那么一个比较好的做法是怎么做呢?我问了两个同学,他们给出了一些建议:

    1. 对于证明时间的问题,如果一个定理看上去没感觉,没必要花时间,直接看书,有感觉的花个几分钟证证就行了,毕竟感觉可能会骗人。但在看完书上的证明后要尝试理解他是怎么证明的,为什么能想到这么证(动机)。
    2. 看概念的时候可以慢一点,慢一点指自己举些这个概念的例子,尝试理解这个概念提出的目的,或者说作用等等,然后还有能力的再猜猜这个概念的几个性质等等,总之就各种方法来熟悉这个概念。相当于把在证明中熟悉概念的实际单拉出来,成为一个具体的步骤,虽然同样要花时间在理解概念上,但是单独成为一个步骤后可能效率会高一点?

      可能因为理解上不拘泥于对某个定理的证明,又或者说成为一个单独的步骤后,自己会想出很多方法来提高这个步骤的效率,比如前面说的几个方法(举例子啥的)。总之虽然不明白具体原因,但就是感觉单独成为一个步骤后效率会高点。

    3. 一个比较厉害的阅读顺序:先草草的通读一遍书,然后再回过头来补细节。好处就是虽然多花了点时间,但是能够很好的对知识体系建立一个整体的印象,这个时候再来证明定理会好很多(对知识体系有了解后对某些定理会有一个证明的动机或者说方向,就会好证很多),而且相当于看了两遍书,所以印象会更深一点。

    总结一下,我个人想边看边证,同时概念看的慢一点,证明时间方面,对于有感觉的定理,先自己想个几分钟,如果想不出来,就先放着,后几天有空的时候再拿出来想想,还想不出来再看书,防止在看书时延缓进度。至于为什么不提前向后看呢?首先是不习惯;其次虽然边看边证可能会花时间在熟悉概念上,但是用多长的时间熟悉一个概念,知道这个概念想干啥本身也是一种能力,一种数学思维,而直接向后看可能就失去了锻炼这种机会的能力,我觉得我是需要锻炼这种能力的,所以选择了边看边证。

    至于这种读书方式好不好,就等过一段时间后再来更新了。

  5. 看书时会莫名其妙的效率低。

    方法:边看书边记个表,在每个重要时间点记下当前时间和要干的事,一方面能监督自己不要偷懒(有人喜欢看一会书刷一会短视频,我不说是谁,诶诶),对时间有个概念,另一方面方便自己复盘,反思出更高效的看书方法。

  6. update : 2024.10.31

    书上的习题该不该做?

    首先搞清楚做书上习题的目的是啥:

    1. 巩固知识。
    2. 把过程写下来方便未来复习用。

    做题的形式有两种:

    1. 写过程,能验证自己的证法对不对,能复习。
    2. 想清楚就行,主要是快。

    要不要做习题,以及用什么方式做习题,和经验丰富的室友交流了一下,现在总结一下想法:

    1. 做书上习题的作用主要是巩固知识,方便复习是其次,主要复习一般会看书而不是习题,而且复习时看了习题不会做之前会做的题只有两种可能,要么之前做错了,要么复习的时候没复习仔细,所以其实第一次做题时留下的痕迹对复习并不是很重要。
    2. 我现在的观点还是只要是习题都可以做,但是对于比较简单的,直接写个显然然后过掉,比较难的放空闲时间想想,不耽误看书时间,还想不出来直接跳过(如果能搜到题解可以看看),没必要要求习题都能做出来,现在是在自学不是在打竞赛。
    3. 写题目过程时,只写比较难想的思路和细节(相对于我自己的实力而言),或者比较优美的证明,其余比较简单的东西直接跳过,或者写个显然,一方面能验证自己有没有证明对,另外一方面复习也能看,其次还节省时间。

其他

  1. 学习要学会跳出舒适圈,才能更好的提升自我,查漏补缺,一个事情就算再抗拒,只要对你价值大,都要做。
  2. 无论采取什么自学方法,最难的地方都是坚持下去。坚持下去,才能品尝成功的果实。
  3. 开始自学后发现,每天自学完都有种我今天好像什么都没有学到的惶恐感,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是每天回忆一下或者写个总结,回忆或总结今天学到了什么,一方面可以缓解焦虑感,另外一方面可以简单的复习一下今天学到的内容,巩固知识,其次还可以根据回忆或总结进行反思,制定更好的自学计划,或者养成更好的自学习惯。

相关资料

  1. 自学 CS : https://csdiy.wiki/

CS 学习计划

  1. 计算机导论 :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EW411u7th/?vd_source=5dd17c0f68b735f1a16d0353c08bcc7a

    前置知识:无。

    进度:看完了,没做笔记(导论课做什么笔记)。

  2. Missing Semester :https://missing.csail.mit.edu/2020/

    前置只是:无

    相关网站:

    中文网站(里面附有习题讲解):https://missing-semester-cn.github.io/

    熟肉视频:https://space.bilibili.com/518734451?spm_id_from=333.337.search-card.all.click

    进度:第四章

    笔记: